分類
家長錦囊

玩耍與玩具

羅乃萱:玩耍與玩具

孩子,記憶中你的童年,是很少跟我要求買玩具的。不知這是否跟童年那趟,我帶著你離家出走到「歡樂天地」有關。

你還記得那趟,跟你站在那一隻只毛公仔的面前。編造了不少故事,說凝凝要帶它們回家,他們哭著說「不想離開自己的家」。結果,你信以為真心軟化了,不再向我哀求買毛公仔了。但也讓我們知道,毛公仔是你的至愛,所以每逢我倆到外地公幹,就會買一隻回來給妳留念。你還記得Dutches那頭啡色可愛的小馬嗎?

只是除了毛公仔,有關玩具的記憶都很模糊。只記得吃過飯後跟你一同繞著餐桌玩唱游,發燒初愈時玩的擲紙球,還有跟你到海灘堆沙堡,到岩石旁抓螃蟹等等,都不是一些花錢的玩意。

我還記得當時定了一個規矩:就是家中沒有電腦遊戲。你曾多次哀求,說為何不買一副X天堂回家一起玩,我的回應是:「一星期一次到表哥家玩就夠了!」不知道這樣的「堅持」,會否讓你感覺難受。希望你明白老媽的苦心,就是不想你的心思意念被電玩擄去。見到你最近跟老公在家買了一副電玩回來,玩得不亦樂乎。你終於找到一個陪你玩的人了,是嗎?

最近跟爸爸逛了一陣玩具城,看到琳琅滿目的玩具,大人的,小孩的,BB玩的都有。但我們仍然深信,即使玩具多好玩,都不能取代父母跟孩子玩耍的時間。畢竟,玩具不是用來「打發」孩子時間,而是用來締造親子快樂時光的工具啊!

何凝:玩具

 小時候跟你們逛街時,總會在玩具店門口看到小朋友哭著大叫,嚷著要買玩具。可是,這種情況很少發生在我身上,除了因為我對每個玩具有著深厚的感情,也因著有你們陪我玩,讓每天即使看著一樣的玩具,都會有新的玩法。家裡的毛公仔,除了會上演舞臺劇,還會和「台下觀眾」(也就是我)有互動,還會一起逛街,和街上或店裡的「朋友」聊天。

唯一一個我很想要卻沒得到的玩具,就是電子遊戲。每逢週末到表哥家,他總會和我一起玩不同的遊戲,有籃球的,有戰國時代的,有賽車的,讓我想擁有一台,那我就可以在家裡玩了。可是,妳總會說:「來跟表哥玩就好啦,我們不需要擁有的。」說真的,那時的我是多麼希望有一天,當你下班的時候,會帶著一盒X天堂回家,可是那沒有發生。

到現在長大了,跟老公終於買了一台回家。剛開始的時候,我是很期待的,想著回家就可以玩了。可是,有幾次當我一個人在家時,電玩打了十分鐘,就會做別的事。那時候我才發現,原來我喜歡玩,不是因著遊戲,而是有人陪著玩。所以,重要的不是玩具,而是家人朋友的互動。

現今世代的孩子,好像都只會玩手機程式中的遊戲,玩具漸漸失去了它的地位。不論是餐廳,還是地鐵上,少了孩子的笑聲,多了大大小小的「低頭族」,各人拿著自己的手機,大的在看新聞,小的在打電動。手機遊戲大多是個人遊戲,只是和早編寫好的程式在「互動」罷了,少了一份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若可以,不防放下手機,拿出一隻布偶或機械人,帶孩子回到那充滿幻想、童真的世界!

分類
家長錦囊

家長與孩子的情感語言

撰文:家庭動力兒童遊戲治療師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李慧芝

在我們的成長經驗中,我們都甚少被教育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學校和社會均著重培育兒童的認知、分析和解難能力等,所以我們大多習慣討論事情和觀點,很少直接用說話來表達情感。即使家人之間的交流和對話,我們也不習慣分享彼此內心的感受。

有家長會問,我以行動(例如擁抱、親吻孩子)來表達對孩子的關懷,不已經足夠了嗎?父母有必要用言語肯定和回應孩子的感受及需要嗎?

父母以行動表達對孩子的愛當然重要,但父母對子女的同理回應,能夠更具體和切實地讓孩子體會到,父母是明白和接納他們的想法和感受。這不但能強化親子關係,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子女亦能從中學習如何以語言表達情感和需要,有助減少孩子以不良行為表達內心困擾。

事實上,情感的語言的確不是我們日常習慣的語言,很多父母都擔心,假如肯定和同理回應孩子的負面情緒,可能會縱容和加劇孩子的不良行為。例如當孩子因失去心愛物件而感到傷心時,父母都會害怕重提事件,會觸及孩子傷心的感受。父母或許會對孩子說:「不要緊,玩別的便是了!」、「試試看能否買另一個代替吧。」父母都希望透過解決孩子的問題,安撫他們的情緒。

然而,這樣孩子不但無法從父母的回應中,學習如何接觸和了解自己的感受,並有效調節自己負面的情緒,更沒有機會從挫敗中汲取經驗,建立責任感。

假如父母可以設身處地,從孩子的角度了解他們的經驗,並嘗試說出他們的感受,即使簡單一句「我想,你失去了你最心愛的物件,你一定很傷心、難過。」這對於孩子而言,已經給予他們最有力的支持和安慰,使他們更有信心和勇氣地面對生活的挑戰。

分類
家長錦囊

晚上失控

撰文:姚怡超中醫師

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發展得好和快,就算未必能勝人一籌,也不要落後於人。在醫學上,有個情況在「病」和「生理」之間,令父母和孩子都感到十分困擾。這就是「小兒夜遺尿」。

小兒夜間遺尿本是生理發展的一個階段,但是如果到了 5 歲後仍然不能夠控制自己的排尿而尿床,這便是問題。小兒夜遺尿可分為兩種:原發性和繼發性。前者是病理性的原因,例如脊椎柱裂等,或發育遲緩等。而繼發性則指孩子原本已得到控制能力,但是後來因某些原因而失控。最常見的原因,是無原因的發展遲緩。

藥物、理療、生活 三方配合

在中醫角度而言,尿液的生成與多個臟腑有關。其病因多為腎氣不固、脾肺氣虛和肝經鬱熱。在臨床上,以腎氣不固為主。有別於成人的遺尿或小兒的繼發性遺尿,一般透過幾個月的治療,情況必會好轉。但是在治療上,必須配合藥物、理療和生活上配合。

中藥治療:以藥粉的桑螵蛸、益智仁、全櫻子、五味子、山藥、桑寄生為主

理療方法:針灸及按摩,以背部膀胱經和腎經為主

嚴格戒口:忌進食生冷食物和飲料,避免進一步傷害腎氣

食療:以合桃、茨實、淮山等佐膳或作甜品

睡前熱敷:每晚睡前可用熱敷背部膀胱經的腎俞穴,如果想效果更顯著,可用小茴香、白胡椒粒或花椒炒香炒熱後,再用布袋包裹熱敷。

原來,夜遺尿的情況並不罕見,而絕大部分的孩子都會完全康復。所以,最重要的是如何讓孩子順利過度這個階段。如果家長處理不當,有可能影響他們的自尊心。所以,請正式找醫生檢查清楚此情況,才可真正幫助孩子。

分類
家長錦囊

太陽猛烈照射 小朋友要搽防曬嗎?

撰文:張傑醫生

現代資訊流通發達,許多有關健康護理的知識都很容易找得到。其中一種大家會愈來愈理解的,就是防曬的重要性。過多的紫外線會加速皮膚老化,而且增加黑色素的產生,形成色斑。雖然紫外線本身有效協助製造維生素D,並且能吸收鈣質,但由於香港屬於亞熱帶地區的邊緣,每年能夠接觸到陽光的時間比北半球上部(如加拿大和歐洲地區)為多,所以即使用了防曬產品,但接觸陽光的機會仍有很多。

小孩子就不需要做防曬嗎?

成人,尤其是女性,都會知道防曬的工夫。包括每天定時塗防曬乳霜、定時補充防曬乳霜和避免在陽光最猛的時間(早上 10 時至下午 2 時)在戶外活動。另外,也可使用闊邊帽和穿長袖衣服。不過,大家有沒有聽過父母這樣說:「只有大人要做防曬,小孩子就不用了!」有不少父母認為孩子不需要做防曬。原因有三個:

  1. 孩子要多曬太陽才會健康
  2. 防曬乳霜是化學物質,對孩子幼嫩的皮膚不好
  3. 孩子多曬一點,沒有甚麼大不了,應該問題不大

其實,這不是正確的想法。首先,孩子基本上自己不懂保護自己,也不懂如何避開陽光,所以是「高危人士」。而且,孩子的皮膚較成人薄和幼嫩,更容易被曬傷和出現曬斑,所以反而需要更多保護。另一方面,香港和中國的地區的日照時間,相比歐洲和北美地區為長,對陽光的接觸已經十分足夠,所以只要有正常的戶外活動,便不怕沒有足夠的紫外線,也不怕不夠維生素D。

 

選擇合適的防曬乳霜

至於防曬乳霜的化學本質問題,大家要知道防曬乳霜有兩種,包括化學性和物理性。前者需要皮膚吸收了,才可有防曬作用,後者卻是在皮膚表面反射陽光。所以,如果擔心防曬品的有害影響,可以選擇物理性一類便可,例如氧化鋅等。還有,父母別忘記衣服本身也是最有效的防曬用品,所以闊邊帽、長袖衫和長褲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防曬做得不好,會有甚麼反應呢?

  1. 一般色斑和雀斑,尤其在鼻子和兩側顴骨上
  2. 因為重複曬傷後,造成皮膚敏感
  3. 膚色不均,尤其同時有汗斑存在
  4. 皮膚變得粗糙
  5. 表皮上長出微絲血管和櫻桃痣

當父母明白了以上防曬的重要性,應該不會再告訴別人:「孩子不需要用!」

分類
家長錦囊

為甚麼小朋友吃飯時總是不專心?

撰文﹕協康教育心理學家團隊

不少4至5歲的孩子吃飯時喜歡東張西望、弄這弄那、不專心,原來有機會跟他們操作餐具「笨手笨腳」有關之餘,還可能與他們的專注力時間較短、時間觀念仍在發展、對四周圍環境充滿好奇,甚或想逃避吃飯有關。

專注時間較短

4至5歲的孩子,一般都需要比成年人較長的用餐時間,一方面由於他們對餐具的運用還能是不太熟悉,會出現「論盡」情況;另一方面,孩子的咀嚼及 腸胃的消化能力未成熟,所以花上較長時間用餐,也是可以理解的。此外,有些孩子因為專注時間較短,自製能力低,又沒有時間的觀念,他們容易受到四周的環境吸引,看得高興忘我時,就連前面的飯菜也忘記了,往往要父母再三催促提醒, 才能繼續進膳,導致拖長了吃飯時間。

父母面對專注時間較短的孩子,可以嘗試營造一個固定、安靜、熟悉及佈置簡約的用膳環境,給孩子定立一個合理吃飯時間的上限,並不時提醒孩子吃飯的時限,務求在時限前完成進食。

對四周環境好奇

另外,也有些是天生「觀察型」學習的孩子,他們的好奇心強,經常透過眼睛觀察去學習新的事物,就連在吃飯的時候也會用眼睛「東張西望」繼續學習,雖然他們在 吃飯的時候會四處張望,給人很不專心的感覺,然而,他們很少會因此而「忘記」了吃飯,只是在一邊吃時一邊望,陶醉於他們的眼睛觀察當中。 對於觀察學習型的孩子,與其讓孩子東張西望,家長不妨在孩子吃飯的時候,與他們一起閱覽圖書,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

當然,也有些是「混合型」的孩子,也有些東張西望的孩子,則是為了逃避自己不喜歡吃的飯菜,故意拖延時間,又或是故意做些小動作來吸引別人的注意罷了。 所以,若要解決孩子吃飯時東張西望的狀況,家長先要細心觀察及了解孩子的問題所在。

吃飯毋須過急

香港人生活節奏急速,吃飯的時間也越來越短,有時為了趕時間,看見孩子慢條斯理地吃飯的模樣,真叫家長心裡著急起來。 說到底,若是時間許可的話,還是應該給予孩子充足的用餐時間,讓他們可以慢慢咀嚼,品嚐食物的滋味。 ;最後,家長也可考慮適度減少孩子進食的份量,讓他們較容易在飯桌上完成飯餐,一方面可減少父母與孩子在飯桌上衝突的機會,另一方面當孩子因為感到肚餓而 要求更多飯餸,直接增加他們進食的動機。

分類
家長錦囊

出疹的背後意義

撰文:張傑醫生
還記得大學時代看過一套很駭人的電視,這是關於類似伊波拉病毒如何在某一個地區傳染居民和外來人,並引致所有人死亡。劇中被感染的人,就算是初期,都必然有紅疹在身體出現。所以,不少人印象很深,疹就是代表嚴重的疾病。

其實這只說對一半,紅疹是一種病徵,可以是皮膚的毛病,或是全身性疾病的一個反應。皮膚疾病可以單純的皮膚敏感、蚊叮蟲咬、風癱、曬傷等。全身性的反應可以是藥物敏感、感染性、自體免疫力毛病等。之前所謂「一半是正確」,就是在全身性的反應中,有些較嚴重,有些是較輕微。

嚴重的例子是:

  1. 藥物敏感:由於紅疹只是表徵,當中的反應可以很嚴重。所以,如果是這個情況,一般我們會更加小心處理和觀察。
  2. 感染性(急性):例如麻疹、水痘、手足口病、德國麻疹、腮腺炎待。這些病都是有高度傳染性的。同時有發燒的徵狀。所以,我們在擔心這個病的併發症外,也會擔心它會傳染他人。故此,要特別小心。
  3. 自體免疫力疾病:例如紅斑狼瘡症、過敏性紫癜症等。由於這類情況會有較多全身性的併發症,所以治療目標並不是去治療紅疹,而是處理根本的病症。

那麼「另一半」不是嚴重的疹是甚麼呢?

  1. 玫瑰疹:這是一種幼兒「專有」的紅疹。一定是在感染了某種過濾性病毒後的反應。每當這種疹出現時,燒已經完全退卻,也代表病情已經穩定下來。一般這些紅疹在身軀出現,之後散開到四肢和面部。由於不痕不癢,所以不用特別治療。
  2. 痱子:這是由於汗腺阻塞的結果。多數是環境氣溫太高或是衣服穿得太多所致。雖然會有少許痕癢,但是始終不像濕疹般不適,所以也不是不嚴重的問題。另一方面,只要將患處的溫度降低,情況便會改善。
  3. 嬰兒濕疹

雖然嬰兒濕疹都會十分痕癢,但它是有時限性的。一般由出生後一個月開始,並維持至六個月左右。而且它對藥物的反應良好(例如中等強度的類固醇藥膏)。所以,基本上只要父母願去正面處理,並跟從醫生的治療,便會有良好的反應。

所以,出疹並不一定要有大問題。但是,若果出疹時,同時出現發燒、全身性的病徵、精神狀態不佳時,這就代表最好早點找醫生看看會較好。

分類
家長錦囊

如何有效獎勵孩子?

撰文: Pario兒童‧親職教育中心

童年與家庭,對一個人有著深遠的影響,作為父母是如何影響孩子成長?如何培養孩子的好行為和好品格?是否正確而有效地使用獎賞和鼓勵呢?

別把對孩子的愛變獎勵

經常聽到家長把「如果你乖,爸爸就錫曬你」這句說話掛在嘴邊。家長以為這是給予正面的獎賞,鼓勵孩子的正面行為,但媽媽陪、爸爸錫不是應該無條件的嗎?絕不是乖巧才值得被愛錫啊!孩子的自我價值不應該與自己的行為或成就劃上等號。 

別把原有的習慣變獎賞

有家長會說:「如果你乖,星期日我哋就去公園玩啦!」當孩子表現得「不乖」的時候,家長便取消孩子原來去公園玩樂的時間,讓孩子學習承受後果。雖然這算是教養的方法之一,但如果孩子本來每天就有去公園的習慣,家長卻把「去公園」作為獎勵,這還算是獎勵嗎?這只是繼續每日的恆常習慣而矣!當然,如果孩子不是常有機會去公園,這個獎賞對天性愛玩的孩子便十分吸引了!

清楚說明獎勵與好行為

獎賞是必要的!但家長要精心設計或選擇,最理想的獎賞是能吸引孩子的丶是與日常不同的。例如:每天都只去公園30分鐘,但今天可以多玩15分鐘;每天都只吃一種餅乾作茶點,但今天可以吃兩種。在獎賞時,家長要明確地告訴孩子獎勵的原因「因為你『自動自覺收拾玩具』,爸媽很欣賞你,所以今天獎你『多一塊餅』」,讓孩子具體明白什麼是好行為,也了解好行為與獎勵的關係,有持續表現好行為的動力。

給予無限的支持和鼓勵

孩子往往需要成人在旁支持和鼓勵才能有足夠的安全感和勇氣去嘗試;有時候,家長給予了很多鼓勵,但孩子仍沒有預期中的敢於嘗試,有時候家長會因失望而衝口而出說:「抱咗你咁耐你都唔肯試,咁我唔抱你、唔錫你喇!」換來的,是孩子哭得更大聲更不願嘗試;即使孩子被逼完成了,但內心卻多了一道傷痕。所以,家長要給予孩子無限的支持和鼓勵,告訴孩子:「媽媽對你有信心,下次再嘗試,你會做得到!」要相信當孩子儲夠鼓勵的能量,便會踏步向前。

或許,家長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既不願做虎爸虎媽,又避不開社會的競爭,有時會感到迷茫,但謹記尊重孩子的天賦特質,讓你的欣賞和鼓勵陪伴他們成長。

分類
家長錦囊

甚麼是對話式閱讀?跟小朋友進行對話式閱讀時有甚麼技巧和步驟?

資料來源:教育心理學家沈嘉敏及鄧偉茵

對話式閱讀顧是家長和小朋友以對話的方式進行閱讀,跟傳統伴讀最大的分別就是傳統的伴讀基本上可能是家長和小朋友說故事,或者有些伴讀家長的用意是教小朋友認字,以認字為主。但對話式閱讀好處不是在於認字,而是希望能夠藉著對話的方式讓小朋友和家長建立良好的關係,以及希望能夠幫助小朋友多表達。

對話式閱讀便是由小朋友當一個主動的角色,可以主動發問,透過這些問題、答案去引導他們,加強他們閱讀理解的能力。當家長和小朋友進行對話式閱讀時,可以思考一下要問甚麼問題及進行的步驟是怎樣。家長問問題有很多不同方法,我們會教他提示的框架,框架裡包含5種不同問問題的方法,就是英文縮寫「CROWD」。

C是Completion ,可以用填充的方式問。R即是Recall 回想,回想之前故事是說甚麼。O便是Open-ended questions 開放式,你猜猜之後會發生甚麼事呢?W便是Wh questions,即是六何法,何時、何地、何人等等。最後便是Distancing生活體驗題,究竟我們看的事物和日常生活有甚麼連繫呢?

對話式閱讀也有一個步驟的框架-「PEER」

第一個是引導,也就是問題的種類。第二便是問完之後,可以給予小朋友一些回應

便是Evaluation。Evaluate便是盡量正面鼓勵小朋友,例如他答對了,你說:「你做得很好,很留心聆聽」。如果他答錯也不緊要的,我們也要鼓勵他:「你很努力地嘗試!」然後再嘗試一下在圖書裡尋找答案

然後E便是Expand,小朋友說話句子比較短,我們可以把它擴展,例如加一些形容詞令句子更加豐富。最後便是Repeat,小朋友聆聽完後重覆說出這個故事,那麼便可以提升小朋友的口語能力。

分類
家長錦囊

如何從小培養小朋友的正向學習態度?

資料來源: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及副系主任劉怡虹博士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從小喜歡學習,但孩子不會自動變得喜歡學習,需要家長慢慢薰陶孩子,一點一滴地累積的。

在互動中鼓勵孩子

孩子不會一開始就學會堅持的,父母的職責就是鼓勵孩子在過程中堅持,給予孩子對成功的憧憬,當孩子成功後父母可以跟孩子回顧以前,讓孩子感受到堅持過後才得到的寶貴成果,鼓勵他們繼續做出好行為。

給予內在動機

很多時候,孩子需要一些動力才能做好某些事情,家長應該多強調孩子所得到的、不要比較,例如滿足自己的成就感、享受努力的過程、得到父母的欣賞等,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建立孩子內在的動力,才能讓他們發自內心地主動學習。

家長以身作則

學習無分年紀,家長也可以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主動學習和好奇心,例如家長可以從網上學習烹調新菜式,過程中可以向孩子表達雖然自己不懂,但自己仍然會堅持和從不同渠道中學習,即使最後可以煮得不好吃,但下次會力求進步。讓孩子從實例中看到父母對學習的主動和好奇心,比起光是言語說教有效得多。

沒有不愛學習的孩子,只有不懂教導孩子學習的家長。愛學習是孩子的天性。要正確地教導孩子正向的學習態度,只能透過家長的堅持和不斷努力,透過不同的日常點滴,強化孩子對學習的動力。

分類
家長錦囊

長大了反而不願行 如何改善小朋友扭抱習慣?

資料來源:心理治療師李偉堂

小朋友約一歲,慢慢學會走路。初時小朋友都會很興奮,四處探索。但漸漸又會要求大人抱,不願自己走。家長都會感到頭痛,有時候可能是孩子真的累了,有時候只是想得到被抱的親蜜感。面對小朋友要求父母抱,家長可怎樣做呢?

部份家長曾向我提過小朋友1歲的時候尚未學會走路,但就很想走路。當後來學會走路後,那段時候就特別喜歡走路,家長很高興,嬰兒車可以留在家中,以為小朋友往後可以乖乖地走路。但沒料到小朋友熟悉走路後,反而想家長抱,甚至父母要帶嬰兒車外出,去那裡都坐嬰兒車。

如果沒有帶嬰兒車的話,就是父母的體力大考驗。父母當然想小朋友重新再走路,有些父母就說:「如果不走路便不外出了。」父母其實都想跟小朋友外出走走、玩一下又開心一下,所以不如與小朋友訂下目標。例如去到那裡就抱,去到那裡就走路,在出門前有這個承諾。例如當小朋友剛出升降機門外就說要抱,剛剛說過我們要落到樓下,由樓下屋苑門口到大閘才抱。我們有目標給小朋友,小朋友自然更加向前走,到了樓下就抱,父母答應了他抱到大閘,把小朋友放回地上。

有時候小朋友很即興突然說要抱,父母可以跟小朋友說,我們走到對面的燈位才抱。一方面大家都享受到親子樂趣,二來小朋友有目標,知道走到那裡才抱,自然就更願意多走一點。有時候小朋友真的累了,又或者抱的感覺其實很親密,有時候小朋友想抱一下得到親密的感覺。所以我們要讓小朋友知道我們會抱,不過有個目標例如走到那裡,在那段時間就可以抱,這樣大家也開心。